2025年7月29日下午,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召开创新实验班工作进展汇报会,总结前期筹备进展,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。校领导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学院教师代表共29人参会,共同为实验班人才培养工作把脉定向。会议明确,实验班并非单纯的人才培养载体,更肩负着探索教育模式革新与管理机制创新的使命。
定位高远:培养应用型拔尖人才
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需求,面向人工智能领域,培养“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、国际视野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跨学科应用型拔尖人才”,并提出毕业生在3-5年后应达成的高阶目标,包括高效协作、跨文化交流、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问题等,强调成长型思维与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的塑造。
师资硬核:校长牵头组建一流团队
目前,实验班师资配备已基本到位,形成了“校长担任班主任+跨学院导师+企业导师+校友学长”的特色阵容。其中,学业导师共10人,院内(人工智能学院)与院外导师各占50%,首期试行1年,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。心理发展、课程教学、素质教育等环节也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,为学生潜能觉醒、自我成长提供全环节支持。
模式创新:融合式培养与灵活学分制
实验班采用“思政教育+专业教育+素质教育+双创教育”四维融合的培养模式,参照国际先进经验设计四个学年11个学期(含3个实践学期)的培养计划,实现课内外(包括晚上、周末、假期)学习任务的有机联动。总学分控制在168学分,细分数理类、专业类、人文社科类等模块,其中素质活动学分在学校要求基础上自设至8学分,强化实践育人成效。
尤为亮眼的是“三年毕业机制”,学生可通过竞赛获奖、创新项目(需满足代码提交次数、功能要求等门槛)、跨专业微课程等方式替代第九、十学期课程学分,毕业设计环节设置挂科限制、绩点要求及项目替代前置条件,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。
改革深水区:多学科课程协同突破
各学科教师代表分别汇报课程“做中学”改革方案:专业课程以“项目引领、必备够用、潜能激发”为原则开展“项目化”教学;高等数学重构教学内容、弱化计算技巧、强化算法与AI结合;思政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,融合多门课程内容并增设实践模块;大学英语聚焦AI领域英文文献阅读与国际交流能力,探讨英语过级学分替代激励机制;心理健康教育引入VR测评、家庭访谈等体验式教学;创新创业课程则通过与专业课程结合,培养学生从创意到落地的全流程能力;综合素质培养方面,分年级系统化设置素质项目活动;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将完成30+项目。
动态灵活:以机制保障全面发展
实验班选拔将面向2025级全校新生,通过“宣讲-报名-笔试-面试-公示”五环节,结合高考成绩、测试成绩及学科竞赛经历遴选60人。同时,建立灵活退出机制,学生可因个人意愿、学业表现等原因随时退出,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在班级规模允许范围内补录。
学生也是“实验班”联合创始人,可参与课程项目设计改造、活动设计组织、课程辅导等;学生可结合兴趣方向(考研、出国、就业、创业等),在导师指导下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(微专业课程、真实产教融合项目、国家级竞赛项目、高品质专题、第二课堂活动等);以数智化为手段,通过动态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;实验班专用教室可以实现课程灵活连排,比如专业实践项目可在2周内完成,保障“项目化”教学改革实效。
郭权校长在总结时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,创新实验班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“缩影与交汇点”,必须坚持“不过度倾斜资源、可推广可复制”原则,以点带面推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。同时,他号召大家以功必成的信心、行必果的决心、持必恒的耐心,以学生为中心,以问题为导向,自信自立、借脑借力、守正创新,系统性推进改革工作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我校召开审核评估整改专题研讨会